1.停止生產經營
“再見!再見!!再見!!!”
新豐電器的停擺通知,字里行間都透露出傳統制造企業的苦苦掙扎。
在《致全體員工通知》中,新豐電器無奈表示,“公司訂單嚴重下滑,加上各種成本增加,公司生產經營多年來舉步維艱,雖一直堅持,但最終還是難以繼續。經公司股東會慎重研究決定,公司將于2025年10月20日停止生產經營。”

停止生產經營?圖源:新豐電器公告
盡管事發突然,從通知發布到停產僅間隔5天,但是新豐電器在通知中仍展現了企業責任:不僅承諾結清所有員工截至合同終止日的工資,依法支付經濟補償金,還盡力支持員工就業,表示已與另一家工廠(水衛仕)達成初步意向,根據員工能力及工作方向擇優招用。
據公開資料顯示,新豐電器成立于2004年9月,至今已走過超20個年頭,坐落于“中國燈飾之都”中山小欖鎮,經營范圍包括生產各種燈飾及配件、汽車配件、小家電、日用品等。

成立二十多年?圖源:天眼查
作為一家成立20多年的老牌工廠,新豐電器并非什么無名小卒。在行業黃金期,新豐電器憑借成熟的生產能力與穩定的外貿訂單,生產的LED照明、小家電等產品遠銷歐洲、美國、拉丁美洲等諸多國家和地區,一度是中山照明電器制造業的代表企業之一。
但即便有過如此輝煌的時刻,還是走到了今天的境況,這樣的落差讓業內唏噓不已。但值得注意的是,新豐電器的“退場”或許并非徹底離場。
有內部員工稱,目前園區生產線已關停,生產設備進入陸續搬遷階段,但網上稱公司“結業”為不實消息:停止生產經營不等于公司結業,目前公司部分國內業務及外貿業務仍在有序開展,只是生產線進行了轉移。
該員工還表示,“公司暫無放棄經營的打算,轉型后仍會在照明燈飾行業發展。”可以推測出新豐電器并不是徹底放棄賽道,而是試圖通過業務重構尋找新的生機。
2.加速轉型
客觀來說,過去制造業憑借低成本優勢的確成就了一批企業,但隨著全球經濟環境變化,尤其對于傳統制造業來說,競爭邏輯已從“低成本競爭”全面轉向“高質量發展”。
現在,沒有護城河的企業很難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活下去,新豐電器的情況也并不是個例,而是行業轉型的集體困境。
不久前,惠州華訊電子有限公司也發布了一則結業通告,通告稱:“根據公司股東會決議,因公司經營困難,決定自2025年8月31日正式終止運營,進入清算注銷程序。”

惠州華訊電子有限公司宣布結業?圖源:AMZ123
深圳知名跨境工廠永生電器,這家擁有13年歷史、員工規模曾達600人的企業也突然宣布,因經營嚴重困難決定解散公司,將以現有資產清償債權債務。

數百員工面臨失業?圖源:粵廣第一現場
這些企業的共同困境極具代表性:訂單下滑、國際市場波動、成本增加、傳統制造模式遇阻……這些挑戰中的任何一項都足以讓企業舉步維艱,全部出現對企業的打擊更是致命的。
與這些倒下的企業形成對比的是,通過打造技術壁壘、夯實護城河、建立品牌等方式,一批提前轉型的制造企業已實現突圍。
舉例來說,來自福建廈門的奧佳華集團就是一個典型例子,1996年,創始人鄒劍寒在廈門成立了蒙發利,這是奧佳華集團的前身。起初以代工為生,生產的按摩工具也能夠銷往世界各地,但隨著業務規模持續擴大,他意識到想要繼續保持增長,就必須有自己的品牌陣營。
2017年,蒙發利正式更名為奧佳華智能健康科技集團,目前其年營收已穩居數十億行列,成為當之無愧的行業巨頭。

奧佳華美國官網?圖源:ogawa
總之,新豐電器的停產轉型,是中國跨境制造業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轉型期的必然陣痛,而這場陣痛背后,既有傳統模式失效的無奈,更有行業升級的契機。
依賴低價、代工、平臺依賴的舊模式已走到盡頭,隨著市場分化仍將持續,對于缺乏核心競爭力的中小廠商而言,改革已然迫在眉睫,唯有具備技術創新、品牌價值、渠道控制能力的企業才能久久存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