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加大監管力度
電商市場假貨泛濫,相關監管部門和電商平臺沒有坐視不管。
最近,泰國商務部聯合16個政府部門及主要電商平臺,加大對線上銷售不合格和不合規產品的整治力度。商務部長皮查伊·納里普塔潘表示,根據“通知與下架”政策,任何被認定為不合格的產品將被立即下架并禁止銷售,以保護消費者免受線上劣質產品的侵害。
泰國嚴打違規產品 圖源:泰國商務部
相關機構和平臺本就肩負著監管電商市場的職責,雙方合作加強產品監控,不僅可以提高消費者對非法交易的警覺性,提升對電子商務的信任度,還能保護當地的中小企業發展。
據了解,此次參與合作的機構包括食品藥品管理局、泰國工業標準協會、消費者保護委員會辦公室、電子交易發展局、知識產權部、商業發展部、對外貿易部,以及平臺BigxShow、eBay、Lazada、Line Shopping、Nex Gen Commerce、NocNoc、Shopee、Temu 和 TikTok Shop。
部分合作參與機構及平臺 圖源:泰國商務部
除了直接下架違規產品外,商務部還將實施一系列舉措,比如發布宣傳材料,讓消費者和線上賣家了解購買和銷售安全、合法產品的重要性,同時制定監測不合規產品的指南,以確保有效執行。
2、積極整頓電商市場
泰國商務部聯合其他部門嚴打違規銷售行為,早就不是第一次了。作為東南亞數一數二的電商市場,泰國一直走在合規發展前列。
去年8月,商務部聯合財政部、海關總署、稅務局、工業部等10個政府機構制定措施,以減少低價、不合規進口商品的數量,并指出這些商品對在線上和線下銷售的賣家構成風險。
嚴打廉價違規進口產品 圖源:Vietnam news
比如在對泰國銷售的進口產品進行抽查后,發現一些賣家既不是泰國公民,也沒有簽證、工作許可或營業執照。這類違規銷售亂象損害了市場競爭環境,嚴重的還會給消費者造成安全隱患。
根據商務部的數據,2024年10月至12月期間,泰國相關部門共查處16651起與產品安全和質量相關的違規行為,損失總額高達9.84億泰銖(約合人民幣2.11億元)。值得注意的是,實施更嚴格的打擊措施就意味著進口商品的銷售會受到影響。
數據指出,在這短短3個月內,泰國電商平臺上的外國產品銷售額下降8%。去年7月至12月,月平均值下降至36.5億泰銖(約合人民幣7.83億元),低于上半年(1月至6月)的39.6億泰銖(約合人民幣8.48億元)。
外國商品銷售額下降 圖源:Bangkok Post
可以想象,一旦執行“通知即下架”政策,未來會有更多違規銷售行為被一網打盡。伴隨著電子商務加速發展,這種打擊力度必然會隨之加大,對賣家來說,這不僅僅影響的是銷售業績,很可能會在這場合規進程中被清掃出局,因此大家切勿為了一時求快,而走上一條不歸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