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賣假包被抓
假貨,一直是令電商行業(yè)深惡痛絕的話題。然而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仍有一批賣家經不住誘惑。
最近,中國臺灣省彰化縣一名賣家利用TikTok直播銷售仿冒大牌包包,涉嫌違反《商標法》,已被當?shù)鼐讲楂@,移送彰化地檢署。
經過警方調查,從2023年7月開始,這位賣家就頻繁在TikTok以直播的方式銷售假冒LV、CHANEL、Gucci等國際名牌包包,例如將原價18萬新臺幣(約合人民幣4萬元)的CHANEL包以僅1040新臺幣(約合人民幣233元)的價格賣出。
查獲的假冒大牌包包圖源:line today
超低價格吸引了眾多不知情消費者購買,使其賺得盆滿缽滿。短短幾個月內,這位賣家共售出1172件,獲利約160萬新臺幣(約合人民幣36萬元)。
警方完成取證后,對該賣家的住處進行搜查,場面令人大吃一驚:整間住處被改造成直播間,地上、墻邊堆滿了數(shù)百個精心包裝的假冒名牌包。警方當場查扣665件仿冒包包,涵蓋LV、CHANEL、Michael Kors、Burberry、YSL、Hermes、CELINE等多家國際大牌。
各品牌公司鑒定后,確認這些全是山寨貨,初步估算侵權總價值超6000萬元??梢韵胂?,這些假貨一旦全部流入市場,將給正品造成巨大損害,還會助長黑市經濟,違反市場公平競爭。
說實話,兜售假冒名牌包這事在電商市場實在是太常見了。
隨著近幾年奢侈品消費市場不斷擴大,用戶對大牌包的需求持續(xù)增長,而仿冒品生產成本極低,銷售價格卻可以達到正品的幾分之一甚至更高,再加上仿冒大牌包的外觀和質量越來越接近正品,能以假亂真,“利潤高、來錢快”,仿冒假冒包因此泛濫不斷。
在東南亞,銷售大牌奢侈品包包的現(xiàn)象更是屢禁不止。
去年10月,菲律賓國家調查局在宿務曼達維市的多家商店查獲大批假冒LV產品,包括1718個手提包、2826個錢包以及腰帶、鑰匙扣等各類配件,侵權商品總價值高達5.28億比索(約合人民幣近6500萬元)。
假冒奢侈品調查現(xiàn)場圖源:Police Files! Tonite
還是在菲律賓,今年2月,菲律賓國家調查局在甲米地省抓獲兩名通過直播銷售假冒LV包包的賣家,涉案金額高達1.2億比索(約合人民幣1502萬元)。這些賣家售假的套路幾乎一模一樣,例如正品LV包包價值10萬比索,在假貨直播間只需1萬比索,不少人上當受騙。
菲律賓查獲1.2億比索假貨 圖源:gma network
2、多方配合加大打假力度
客觀來講,由于制假售假活動往往分布在多個地區(qū),涉及生產、運輸、銷售等多個環(huán)節(jié),且銷售渠道復雜多樣,包括線上電商平臺、社交媒體平臺等,監(jiān)管難度極大,很容易出現(xiàn)監(jiān)管漏洞,這給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機。
除了仿冒奢侈品包包,像名牌珠寶、名牌球鞋、大牌化妝品也是仿冒品重災區(qū)。這些假貨輕則會給消費者、正品品牌帶來經濟損失,重則會給消費者造成人身安全危險,比如假冒化妝品通常含有不合規(guī)成分,使用后會嚴重影響人體健康。
為了塑造良好公平的營商環(huán)境,保護消費者權益,越來越多的電商平臺、監(jiān)管部門以及品牌方聯(lián)合起來,加大打假力度。
去年年初,TikTok與LV達成合作,共同打擊在TikTok平臺上流通的假冒商品。這一背后是不法分子太過猖狂,據(jù)了解,當時LV并沒有在TikTok上架自己旗下的產品,然而搜索發(fā)現(xiàn),平臺上充斥著一大堆標有“LV”的手袋、包包。
TikTok聯(lián)手LV打假 圖源:jing daily
不法分子制假售假的手段愈發(fā)精明,平臺的監(jiān)管技術也在不斷完善,之后在5月份,TikTok表示,公司已通過算法和人工監(jiān)控直播來阻止賣家售假,當內容被標記為侵權時,將直接刪除并發(fā)送給人工審核員進行審核。
除了TikTok,在打假這件事上,怎么少得了亞馬遜。今年2月,亞馬遜聯(lián)合奢侈珠寶商及高級表商卡地亞,將一名社媒網紅及八家企業(yè)告上法庭,指控他們在互聯(lián)網上銷售假冒卡地亞珠寶,目前案件還在調查中。
亞馬遜聯(lián)合卡地亞起訴造假販圖源:Retail Insight Network
值得一提的是,各大電商市場監(jiān)管主體也在不斷發(fā)力。去年前9個月,越南同塔省市場監(jiān)管部門查獲49起通過社交網站違規(guī)經營的案件,罰款、沒收,并強制銷毀了大量假冒偽劣產品,總金額接近17.5億越南盾(約合人民幣49.4萬元)。
總而言之,“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制假售假雖然來錢快,但終究是顆“不定時炸彈”,各位賣家不能抱有僥幸心理,還是要合規(guī)賣貨。當然了,打假也不只是監(jiān)管部門和平臺的責任,對于消費者來說,在購物時也要多留個心眼,切勿因低價誘惑購買來源不明的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