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雙重技術革新
年終旺季將至,亞馬遜再次放出大招,公布了多項面向物流和配送環節的新技術與產品,引發了巨大的關注。
其中,新一代倉庫機器人Blue Jay能夠同時執行多項任務,過去分布在三處的機器人作業環節,現在可以在同一位置完成揀選、分揀與合并等流程。目前,該技術正在美國南卡羅來納州的一個倉庫展開測試,首次測試顯示Blue Jay已能處理并整合倉庫中存儲的約75%商品。

新一代倉庫機器人Blue Jay?圖源:亞馬遜
詳細來看,Blue Jay由懸掛在輸送軌道上的一系列機械臂組成,機械臂末端配備吸盤,可以抓取并分揀不同形狀和尺寸的商品。與此同時,亞馬遜還推出了AI工具“Eluna”,用于為倉儲運營提供數據洞察與決策支持,進一步配合機器人與人力協同作業。
亞馬遜表示,該機器人系統的目標是協助員工完成原本繁重的任務,“同時在更小的物理空間內創造更高的效率”。
而在配送端,亞馬遜還發布了一款面向配送員的AR智能眼鏡。該眼鏡通過內置的攝像頭、傳感器以及AI驅動的計算機視覺能力,能在佩戴者的視野前方投射出一個虛擬顯示界面,可實現對包裹的掃描、顯示逐步行走路線、在視野中疊加危險提示與提醒。

面向配送員的AR智能眼鏡 圖源:亞馬遜
亞馬遜稱,這將顯著減少配送員在操作過程中分散注意力的情況,從而提升安全性。目前已在北美對數百名配送員進行試用,以優化設備設計并準備后續更廣泛的推廣。
一直以來,亞馬遜的動向都被視為行業風向標,關于本次發布的重量級創新成果,亞馬遜機器人公司的首席技術官Tye Brady表示:“我們最新的創新是我們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為員工和客戶創造更好體驗的好例子。”
2.投入產生回報
亞馬遜對物流自動化的執著可追溯至2012年,當年以7.75億美元收購KivaSystems公司,為其機器人戰略奠定技術基礎。
此后十余年間,亞馬遜持續加碼研發,從早期負責貨架移動的Kiva機器人,到2023年推出的自主導航機器人Proteus,形成了清晰的技術迭代路徑。
今年5月,亞馬遜推出了具備觸覺能力的機器人系統Vulcan,首次將觸覺引入倉儲自動化裝備中。Vulcan能夠在大約1平方英尺的隔間里正確拾取貨物,知道什么時候該伸手,什么時候該用力,每次該用多少力,并且會在適當的時候停下,不出現破壞性卡頓。

亞馬遜首款觸覺機器人?圖源:aboutamazon
當然,在物流自動化賽道上,亞馬遜并非孤軍奮戰,全球物流巨頭DHL同樣動作頻頻。
今年5月,DHL與波士頓動力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計劃新增部署1000臺Stretch機器人,用于集裝箱卸載與貨物揀選等環節;今年7月,DHL宣布將在英國和愛爾蘭投資5.5億英鎊,用于擴大物流基礎設施并加速自動化部署,使區域物流效率大大提升。

DHL投資5.5億英鎊擴展英國物流業務 圖源:DHL
電商平臺與物流企業的集體發力,背后是自動化帶來的巨大價值空間。摩根士丹利在一份研究報告中估算,隨著自動化鋪開并伴隨更低的勞務和履約成本,亞馬遜到2027年可能節省高達40億美元的成本。

可能節省高達40億美元的成本 圖源:hcamag
自動化浪潮背后,爭議與挑戰同樣不容忽視,例如就業問題。據《紐約時報》表示,亞馬遜計劃將其美國業務的自動化程度提高到75%,這可能會在2033年前取代超過60萬個工作崗位。
但目前來看情況還是比較穩定——盡管自動化進程加速,亞馬遜依舊計劃在這個假日購物季招聘25萬名全職和兼職員工,這一數字與過去兩年的數字持平。
總的來說,隨著AI、機器人、數字孿生等技術的持續進步,盡管爭議尚存,但物流自動化的發展方向已不可逆轉。
對于平臺型企業而言,構建自動化技術壁壘是鞏固競爭優勢的關鍵,將自動化能力轉化為配送時效與成本控制的優勢,進而提升商家與消費者的平臺粘性。
而對于跨境電商行業的參與者而言,與其畏懼自動化帶來的沖擊,不如主動擁抱變革,在跨境電商的新一輪競爭中占據先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