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零售巨頭遭遇消費抵制
一般來說,商品流通靠的是使用價值,它通常由生產商來決定,但在一些情況下,這種價值并不奏效。
最近,美國零售行業發生了一次“經濟停電”行動,一些顧客上街游說,要求大家不要進入大型零售商購物,例如亞馬遜、沃爾瑪、塔吉特,因為這些公司放棄了多樣性、公平性和包容性政策(DEI)。
據一家民意調查組織People’s World統計,在抵制行動當天,沃爾瑪的網站流量下降了6.5%,應用程序的活躍用戶減少了2.5%;亞馬遜的流量下降了4.6%;受影響最深的是塔吉特,其網站流量對比前一周下降了10.9%,線下客流量下降10.7%。
大型零售商流量下滑 圖源:peoplesworld.org
當然,抵制行動并非針對所有零售商,也有部分零售商不僅未受影響,流量反而逆勢增長。比如Costco,由于其多次重申堅定DEI政策,其網站流量在抵制行動當天增長了8.3%。一些線下小商店生意也算紅火,因為抵制人群放棄了多數線上零售商,不得不轉向線下零售店。
據People’s World消息,接下來,抵制人群還將繼續加大抵制力度,針對多個零售商的大型促銷活動進行消費抵制,比如亞馬遜3月7日-14日、沃爾瑪4月7日-14日的春季大促。此外,第二次全面消費抵制行動預計于4月18日舉行。
抵制行動將持續進行 圖源:peoplesworld.org
客觀來看,抵制行動必然會對零售商的業績造成負面影響,但這些影響的傷害有限,尤其是面對亞馬遜、沃爾瑪這樣的零售巨頭。反而是那些依賴大型零售商渠道的中小企業,他們更有可能受到抵制行動的沖擊,因為他們沒有足夠的實力來消化這些負面影響。
二、市場形勢復雜
坦白來說,最近的市場環境里,和遭遇消費抵制相比,關稅政策變化導致產品定價波動,或許才是零售商們最不愿面對的棘手問題。
比如亞馬遜,去年底毅然上線低價商城Amazon Haul,該項目被認為是亞馬遜直面Temu和Shein低價競爭的產物,里面的大多數商品都來自中國賣家,從中國倉庫直接運往美國市場。但如今,美國加征關稅,顯然是給Amazon Haul的初期發展帶來不小沖擊。
亞馬遜低價商城 圖源:Facebook
除了亞馬遜,沃爾瑪也在努力試圖控制局面。上周,據媒體消息,沃爾瑪要求一些中國供應商大幅降價,以此轉嫁美國關稅壓力,因為沃爾瑪在客戶群中一直以“花得更少,活得更好”著稱。
沃爾瑪要求中國供應商降價 圖源:straitstimes
不過,沃爾瑪的這個解決方案顯然沒有可行性。無論如何,關稅壓力最終都會體現在商品價格上,轉嫁到消費者身上。但對零售商來說,好不容易用低價招來的客戶,又被漲價給嚇跑了,這實在難以接受。
可以肯定的是,關稅政策變動帶來的定價壓力將是接下來零售商們最頭疼的問題。如果關稅政策持續下去,總有人要為此買單,也總有零售商的業績將出現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