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年訂單狂跌
開年復工沒幾天,跨境圈子已是一片哀號遍野。
近日,有不少賣家反饋稱,春節后跨境行業一片慘淡,許多店鋪單量一跌再跌。
“最近真的沒單,我差點以為亞馬遜要倒閉了。”一位賣家苦笑著說,他在大年初二的時候查看了自己的亞馬遜店鋪,結果廣告正常在跑,訂單數量卻明晃晃掛了個鴨蛋。
此話一出便引起很多賣家的共鳴,一位賣家直言:“本來以為1月份是銷量的最低谷,沒想到開年才是重頭戲,銷量喜提0單不說,各種退貨差評也是接踵而至,2025年的亞馬遜更難做了。”
單量下滑嚴重,賣家自然也一蹶不振。smartscout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1月23日,今年已有1000多名亞馬遜賣家選擇關閉店鋪,其中不乏GMV在30萬美金級別的賣家。業內猜測,這些賣家選擇退場的原因無外乎市場競爭加劇、外部環境不穩定、合規政策收緊等等。
部分關閉店鋪的賣家 圖源:smartscout
事實上,年后業績不佳不止是個別賣家的遭遇,而是整個跨境市場普遍面臨的共性問題。
以東南亞為例,Similarweb數據顯示,2025年1月,東南亞頭部電商平臺流量普遍下滑,比如,Shopee和Lazada東南亞各站點的網絡總訪問量為6.483億,環比下降4.8%。其中Lazada流量下滑比較嚴重,其各站點的總訪問量總計為1.076億,較上月下降8.1%。
1月東南亞電商平臺訪問量齊齊下滑 圖源:跨境東南亞
二、2025賣家吃苦
坦白說,開年會發生賣家單量報0、平臺流量下跌的情況,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一方面,雖然2024年年底的假日購物季已經過去一段時間,但由于旺季接二連三的促銷活動已經提前消耗掉大部分消費者購物預算,導致各大市場的消費者錢包不富裕,賣家的貨賣不出去再正常不過,甚至排在黑五網一之后的圣誕大促也受到不小影響,彼時大促賣家感嘆單量跳水的聲音可謂此起彼伏:
“(圣誕)備貨失算,打算清貨到明年4月。”
“做的亞馬遜、Temu,店鋪在圣誕節的銷量到達了冰點。”
“圣誕節銷量全年最低,慘不忍睹,做好心理準備回跌很多,沒想到那么多。”
賣家圣誕大促單量下滑 圖源:海犀網
另一方面,很多跨境賣家心里都明白,今年跨境市場的環境已大不如前。以美國市場為例,該市場最近可是送給跨境賣家好幾份“大禮”,先是對進口商品大肆加稅,導致各大物流服務商紛紛提價,后又針對800美元以下貨物要不要免稅的政策上頻繁變動、朝令夕改,致使低價商品賣家無所適從。
賣家受美國電商政策變動影響 圖源:知無不言
總而言之,在多重因素的推動下,當前跨境電商市場已經迎來了調整期,這就要求賣家重新評估和優化業務策略、及時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并找到合理的應對方案,如此才能在瞬息萬變的跨境市場中站穩腳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