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冒充代工廠賣假貨
自跨境電商行業興起以來,諸如販假售假、虛假宣傳等違規行為就層出不窮,盡管各大市場不斷收緊合規監管政策,但還是有一些不法商販為了一點蠅頭小利鋌而走險。
消息顯示,近日,國內某跨境電商賣家在國外大肆銷售冒牌保健品,不料因為太囂張而翻車,不僅被美國社交媒體達人大力抨擊,而且還被舉報到了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
賣家售賣冒牌保健品 圖源:X
具體來說,該跨境賣家看中了美國保健品賽道的潛力,但由于美國相關法律規定,僅有美國本土公司主體、且具備相關資質的企業才能在電商平臺開店銷售保健品,因此,這位賣家就想劍走偏鋒,不在美國本土售賣,而是通過獨立站的方式從國內直發,并承諾全球包郵,7天送達。
如果該賣家售賣的是自家研發的保健產品那也還好,但要命的是,其貨架的商品,大多都是現下亞馬遜和TikTok上最熱門的保健品品牌,例如Goli、O Positiv、Sports Research等。
售賣假冒保健產品 圖源:X
此外,為了吸引更多消費者,該賣家還自稱是“保健品工廠”,并且在美國知名社交媒體軟件Instagram上投放廣告。
不過,顯然美國消費者并不吃這套。一位ID名稱為Shinghi的美國社交媒體博主就發文揭露了該賣家的不法行徑,直指其是“通過跨境代發貨的方式,做保健品品牌的侵權產品”,在博文的最后,該播主還直接@了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
二、合規才是王道
靠著正品的名號,就能把一批成本低廉的商品賣出高價,這種買賣的誘惑性實在太大,市場賣貨亂象因此越發猖獗。
比如,去年年底,美國海關及邊境保護(CBP)便在辛辛那提港查獲了11批假冒珠寶首飾貨物,經了解,這11批來自印度、香港和印度尼西亞的假冒珠寶涉及芬迪、范思哲、勞力士等多個國際高端品牌,總價值超過696萬美金。
美國海關查獲11批假冒珠寶 圖源:CBP
美國電商市場尚且如此,更何況東南亞等監管體制還不完善的新興電商市場。
此前菲律賓國家知識產權權利委員會(NCIPR)在一場新聞發布會上就指出,自今年1月到9月,菲律賓相關部門已經先后查獲了約352.4億比索的假冒商品,包括山寨奢侈品、假冒電子產品以及一些基本消費品。而這九個月期間查獲的假冒商品總額也刷新了2023年創下的268.9億比索的歷史紀錄。
由此可見,賣假售假泛濫成災,電商違規已經成為全球市場面臨的共性問題,進一步推動電商市場合規化發展勢在必行。
當然,電商合規是項系統化、持續性的大工程,只靠政府層面抓假打假是遠遠不夠的,社會各方都應該共同參與。
在這方面,國際電商巨頭亞馬遜可謂是一馬當先。今年10月,亞馬遜反假冒犯罪部門(CCU)就聯合思科品牌成功搗毀了一個三人制假團隊,有效保護客戶和品牌免受假冒產品的侵害。據了解,這三名嫌疑人先后出售了價值高達150萬美元的假冒思科產品,最終被判處364天監禁及3年監督釋放。
打假取得成功 圖源:aboutAmazon
總的來說,如今電商合規化銷售已是必然趨勢,未來各大市場和電商平臺的打假力度還將持續增大,大家一定要合規賣貨,切勿被利益蒙蔽了心走上制假售假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