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關稅改為250%
3月4日,美國正式對從加拿大和墨西哥進口的商品征收25%的關稅。
然而,僅隔兩日,即3月6日,特朗普宣布,對符合《美加墨貿易協定》(USMCA)的商品將給予一個月的關稅豁免,這一決定一度讓加拿大人感到稍許寬慰。
然而,局勢在北京時間3月8日(美國當地時間3月7日)再次發生突變,在給予加拿大為期一個月的關稅寬限期僅一天后,美國總統特朗普稱,將最早于7日當天對加拿大木材和乳制品征收新的關稅,其中或對乳制品征收250%的對等關稅。

特朗普當日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發表講話時表示,“多年來,加拿大一直在木材和乳制品方面剝削我們”,并提到加拿大對美國乳制品征收約250%的關稅,對木材征收“極高的關稅”。
特朗普稱,美國將對等征收相同額度的關稅,可能最早于7日開始執行,也可能等到10日或11日執行。
特朗普在講話中強調:“多年來,加拿大一直在木材和乳制品上剝削我們,我們最早可能在今天就采取行動,或者會等到周一或周二。我們將收取同樣的費用。這不公平,這從來都不是公平的,他們對待我們的農民很糟糕。”
同時,他還為自己的關稅政策在短期內的頻繁變動進行了辯解,稱“總會有一些修改”,“如果你面前有一堵墻,有時你必須繞過墻而不是穿過它”。

美國對加拿大和墨西哥的關稅政策在短時間內經歷了多次波折,從正式征收關稅到部分豁免,再到對特定商品威脅加征高額關稅,一系列變化反映了當前國際貿易關系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
據彭博社3月8日報道,加拿大財政部長多米尼克·勒布朗(Dominic LeBlanc)表示,加拿大準備與美國合作制定新措施,阻止中國商品傾銷北美市場。

這一表態反映了加拿大在貿易政策上的一種立場和傾向,為了換取關稅豁免,加拿大準備迎合美國遏制我國在北美銷售商品,即與美國保持一致,加強對中國商品的貿易限制。
具體而言,北京時間3月8日,加拿大財政部長多米尼克·勒布朗宣布,為解決當前的貿易問題,加拿大已準備好提前展開對USMCA(美加墨貿易協定)的審查談判。
勒布朗指出:“若美國政府表達意愿,希望提前進行這些對話,我們將隨時待命。”他進一步強調,“美加墨三國領導人之間擁有眾多共同利益。”

同時,勒布朗明確表示,加拿大已準備好與美國攜手,針對北美地區從中國進口的商品采取進一步措施,此舉顯然旨在通過打擊中國商品來換取美國的關稅豁免。
2024年10月,加拿大宣布對自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實施100%的關稅,同時對自中國進口的鋼鋁制品加征25%的關稅,此舉旨在與美國貿易政策保持一致,某種程度上顯現出一種追隨美國的姿態。
然而,這種迎合并未得到美國的正面回應。相反,美國自2025年3月4日起對進口自加拿大的產品加征了25%的關稅,對能源相關產品加征了10%的關稅,并且在3月7日,特朗普進一步威脅要對加拿大的木材和乳制品加征高達250%的關稅。

中國于3月8日針對加拿大對我征稅作出反應,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發布公告,宣布自2025年3月20日起,對原產于加拿大的菜籽油、油渣餅、豌豆加征100%的關稅,對加拿大的水產品、豬肉加征25%的關稅,以此作為對加拿大單邊加征關稅歧視性做法的反制。
在這種復雜的貿易爭端背景下,加拿大發現自己陷入了一個“尷尬”的境地。原本試圖迎合美國,以期換取美國對其商品的關稅豁免,但結果卻是遭到了美國的關稅打擊,同時還得面對中國的反制措施。

為了解決這一困境,加拿大可能會進一步加大對美國的迎合力度,但此舉能否成功換取美國的關稅豁免,仍是一個未知數。
長期以來,中國商品因其價格競爭力強,一直受到歐美國家的質疑,被指責存在政府補貼或“不公平貿易行為”。
在過去十年間,加拿大和美國已經對多類中國產品,如鋼鐵、鋁材、太陽能板等,征收了反傾銷稅。近期,這種貿易爭端更是擴展到了新能源、電動汽車、電池等新興戰略產業,這些領域被視為未來經濟競爭的核心。

值得注意的是,在3月4日,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曾表示,墨西哥已向美國提議在對中國征收關稅方面與美國保持一致,并鼓勵加拿大也采取類似措施。隨后,在3月6日,墨西哥總統克勞迪婭·辛鮑姆也宣布計劃審查對中國貨物征收的關稅。
無論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有何種圖謀,我們都將堅定地走向勝利。正如中國外交部長王毅于3月7日的講話:“我們將做捍衛國家利益的堅定力量。中國人民有著自強不息的光榮傳統,我們從不惹事、更不怕事。任何極限施壓、威脅訛詐都無法撼動14億中國人民的眾志成城,都不能阻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