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澳洲市場加速發展
隨著澳大利亞電商潛力的持續釋放,越來越多電商巨頭開始涌入這一市場。
Statista的最新預估數據就指出,2025年澳大利亞電商市場收入有望達到422.2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075.1億元),預計到2029年該市場的規模將進一步擴大至580.3億美元,統計期內的復合年增長率約為8.28%。
澳大利亞電商市場收入持續增長 圖源:Statista
而市場研究機構IAB的數據也與Statista相呼應,其報告顯示,在1000名澳大利亞受訪者中,有83%的人表示每月都會進行網購。
澳大利亞電商發展蔚然成風,自然也吸引不少巨頭前來掘金,其中成績最亮眼的當屬實力雄厚的亞馬遜以及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拼多多Temu。
Roy Morgan的研究表明,目前亞馬遜在澳大利亞市場的份額約為10%,預計到2030年將提升至25%;與此同時,Temu已經占到了澳大利亞零售市場近五分之一的份額,一年里有至少380萬消費者通過該平臺網購。
此外,Pattern在《2024年澳大利亞消費者網購趨勢報告》中明確指出,早在2023年,亞馬遜平臺訪問量就已超過eBay,成為澳大利亞最受歡迎的電商平臺;Similarweb發布的2025年澳大利亞數字100強報告中則提到,Temu是澳大利亞增長最快的網站,過去一年獨立訪客數量增長了72%。
亞馬遜成為澳大利亞最受歡迎的電商平臺 圖源:Locate2u
二、促進良性競爭
一個明顯的現象是,近年來隨著全球經濟聯動性加強,東南亞、非洲、乃至澳新等新興電商市場的潛力被逐漸發掘,電商從業者也著重從這些市場尋找增量空間。
不過,亞馬遜、Temu等跨境電商巨頭發掘新市場的同時,也給當地的本土平臺帶來很大壓力。
就拿澳大利亞來說,由于亞馬遜、Temu等平臺的加速擴張,本土電商企業握在手里的蛋糕也越來越少。
此前,澳大利亞知名電商平臺Catch就宣布從2025年4月30日起停止交易和銷售商品,在過去三年半的時間里,Catch的虧損累計超過3.5澳元。對此,Wesfarmers董事總經理Rob Scott表示:“澳大利亞電商行業競爭激烈程度的近期加劇,已對Catch的財務表現和增長前景產生影響。”
Catch即將關閉 圖源:Catch Marketplace
無獨有偶,在韓國,由于全球速賣通、Temu等平臺以燎原之勢攻占市場,部分本土平臺也相繼陷入經營困境。早在去年年中,韓國兩大在線購物平臺Tmon與Wemakeprice,就因為陷入現金流危機而引發延期付款時間,致使超6000家線上店鋪關閉。
全球速賣通和Temu位列韓國電商熱度榜前三 圖源:yna.co.kr
由此可見,對于本土電商平臺而言,跨境電商行業的發展也許并非好事,但換個角度來看,缺乏競爭的市場注定是一潭死水,為了推進本地化進程,跨境電商平臺“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而本土電商平臺也屢屢在配送、價格等方面推陳出新,鞏固優勢。
這種平臺之間的良性競爭,無疑會成為推動市場向上發展的強大動力,促使整個電商行業不斷革新、持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