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財聯社報道,美國總統特朗普周五簽署了一項最新行政命令,暫時將繼續允許來自中國的低成本產品包裹免關稅進入美國。
這項最新行政令暫時推翻了他上周六(2月1日)對華加征關稅決定中的部分條款。當地時間2月1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行政令,對進口自中國的商品加征10%的關稅。當時這份行政令中還取消了對中國價值低于800美元的小額包裹的“最低限度”關稅豁免。

對于為什么特朗普政府會突然宣布暫停對800美元以下商品征稅命令,物流公司Flexport的首席執行官Ryan Petersen在周五給《華盛頓郵報》的一封電子郵件中,給出了答案:“現實情況是,基礎設施還沒有準備好應對如此巨大的變化。”。“政府正在給CBP時間來建立正確的系統。”
這項取消豁免的措施本周二(2月4日)生效,意味著每天從中國運往美國的數十萬個包裹突然需要繳納關稅,并被要求提供更多信息。
按新規,中國運往美國的包裹必須使用正式報關程序,即在包裹入境前需提供額外的信息和繳付關稅——這個過程頗為耗時。但很顯然,美國海關此后在向郵寄包裹征稅方面,遇到了執行上的困難。
更具挑戰性的是,這一變化僅提前48小時通知實施,這也是導致比如美國郵政服務(USPS)本周早些時候暫停接收來自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包裹的原因——美國執行單位沒有準備好。

美國小額免稅進口的包裹可以說是巨量!
根據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CBP)的數據顯示,目前每天處理的低價值貨物入境量已超過400萬件,相比2022年日均190萬件,增幅顯著。
USPS重新接收這些包裹的停滯和重啟又引發了一連串的中斷,導致海關清關更加延誤,甚至包括那些已經繳納關稅的包裹,出現像如在JFK等機場的積壓情況。
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CBP)本周四與物流專家召開會議,討論了紐約JFK國際機場積壓的超過一百萬個包裹的狀況。
一位物流高管于周五告訴路透社,海關已經開始釋放在JFK扣留的包裹。該機場每年接收約6000萬個免稅電商包裹。
而根據白宮周五宣布的新行政令,目前對來自中國的商品將繼續實行“最低限度”關稅豁免待遇,直至商務部“建立足夠的系統來全面、迅速地處理和收取關稅收入”。
特朗普并未具體說最新行政令的有效時間。
而新行政命令規定:“一旦美國商務部長通知總統,已建立適當的系統能夠充分、快速地處理和征收此類貨物的關稅”,免稅待遇將不再適用,美國將恢復征收此類貨物的關稅。

也就是說,雖然特朗普推遲了該政策,但是在系統準備好了的情況下,依然會對跨境電商賣家的成本有嚴重的影響。
最低關稅豁免是指允許價值低于800美元的物品免稅進入美國。特朗普終止該協議的決定引起了廣泛關注,因為Shein和Temu等大型電子商務公司,以及Etsy賣家和家庭經營的鞋類公司等小型零售商,都利用該協議來避免對出售給美國消費者的許多商品征收關稅。
根據政府數據,2022財年,超過80%的美國電子商務進口使用了這項免稅政策的漏洞,2024年處理了超過13億件此類進口貨物。
美國郵政局本周短暫停止接受來自中國和香港的郵件和包裹,但數小時后恢復服務。郵政局周三表示,正在與海關和邊境保護局合作,制定一個征收新關稅的制度。

中方明白,美國郵政的禁令可能與特朗普取消對中國及其他國家小額貨件的豁免條款有很大關系。
“小額豁免”政策原本允許價值不超過800美元的包裹免稅,現在這一政策被特朗普暫停。這一決定也是針對中國加征關稅的一部分。
無論是取消“小額豁免”還是提高關稅,特朗普的意圖十分明確,就是要遏制中國的進步。與此同時,這種制裁措施不僅針對中國,對美國自身也造成了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
以終止“小額豁免”為例,取消這一條款的目的之一是為了保護美國的制造業就業。然而,這一改變并沒有明顯促進制造業的就業增長。
現代制造業的自動化水平不斷上升,新出臺的關稅政策并沒有帶來太多新的制造業就業機會。與此同時,商品價格的上漲和市場需求的降低,讓許多依賴進口的行業開始出現裁員的情況。
取消“小額豁免”后,普通消費者要面對更高的商品價格,額外的關稅成本讓他們的消費支出增加,整體消費水平也隨之降低。
許多小企業依賴進口的原材料和半成品,關稅上調讓這一過程變得更加昂貴,導致美國國內經濟進入了新的困境。

美方的做法讓自己陷入困境,這些舉動顯然會對中方產生影響。中方迅速采取了反制措施,針對美國增加關稅的行為,已將此事上訴至世貿組織。
世貿組織最近收到了中國方面提出的啟動磋商的請求,并已將相關信息傳達給所有成員國。這一舉動旨在揭露美國的真實意圖,把其策略直接展示出來。美國顯然對此有所察覺,因此展開了這場“一日鬧劇”。
特朗普政府堅持發起貿易戰,宣稱目的是為了維護美國制造業和保護就業。但實際上,承受這些關稅負擔的大多是美國的普通消費者。
特朗普實施的關稅政策使國際貿易變得更加不確定,許多國家開始重新審視與美國的貿易和投資關系,尋找更加穩定的合作伙伴。在全球化的環境下,調整產業鏈和供應鏈的難度不容小覷。
將貨物提前囤至美國倉庫(如Temu、Shein已布局),直接從美國境內發貨,避開跨境包裹關稅。也可以直接合作第三方海外倉,但要注意甄別,細細考量,畢竟海外倉遠在他國,看不見摸不著,一旦踩坑就要付出很大的代價。
小幅漲價(如10%)或縮減促銷力度,同時通過組合銷售(買二送一)維持吸引力。
減少對中國直郵的依賴,尋找美國本土供應商或分銷伙伴,直接采購或代銷部分商品。
沒有經驗或者能力布局海外倉的賣家伙伴,可以先從貨盤分銷開始測試和熟悉整個流程。因為貨盤本身是在美國當地的庫存,可以避免自己囤貨造成的資金壓力,順便考察海外倉的履約能力,溝通效率等等。
在墨西哥、加拿大等鄰近國家設立中轉倉,利用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如未被完全取消)或較低關稅政策,分階段運輸商品至美國。
“美國本土故事”包裝:強調產品與美國消費者的關聯,比如設計“支持本土就業”的營銷話術(如海外倉發貨標注“美國團隊精選”),弱化“中國制造”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