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這個曾經被無數人憧憬的互聯網巨頭,近期卻陷入了裁員的風波。從去年底至今,阿里的多個業務板塊都在進行人員縮減,涉及本地生活、盒馬、飛豬、優酷等業務。據悉,此次裁員的比例在7%-20%之間,補償標準也不盡相同。那么,阿里的裁員背后有什么原因?被裁的員工又是怎樣的心路歷程?他們的未來又將何去何從?
阿里裁員的消息最早是在今年5月份傳出的,當時有網友爆料,阿里云將裁員7%,補償標準為N+1+1,未休的年假、陪伴假等均可折現。隨后,阿里云方面也證實了這一消息,并表示這是每年的正常的組織崗位和人員優化。不過,阿里云并非唯一受到影響的業務板塊,據多方消息,從去年底開始,阿里的生活服務板塊、盒馬、飛豬、優酷等業務也都有不同程度的人員裁減,
其中生活服務板塊是重災區,涉及餓了么、口碑等本地生活業務,裁員比例在15%-20%之間,補償標準為N+3。而盒馬、飛豬等業務的裁員比例也在20%左右,補償標準為N+1+1。相比之下,淘系電商、阿里云、菜鳥物流等核心業務則相對穩定,沒有大規模的裁員,但也有部分部門的HC被凍結。

那么,阿里為什么要進行這樣的裁員?一方面,阿里的裁員與其去年的組織架構調整有關。去年11月,阿里宣布成立中國數字商業板塊、國際數字商業板塊、云智能板塊、創新板塊、平臺與技術板塊和阿里達摩院六大獨立板塊,每個板塊都有自己的CEO和財務體系,實行經營責任制,即各板塊要自負盈虧,提高效率和競爭力。
這意味著,一些過去依賴集團輸血的業務,如本地生活、盒馬、飛豬等,都要面臨更大的壓力,尤其是在疫情的影響下,這些業務的盈利能力和增長潛力都受到了挑戰。因此,阿里的裁員也是為了優化業務結構,削減成本,提升效益。另一方面,阿里的裁員也與其所處的外部環境有關。
近年來,阿里在多個領域都遭遇了激烈的競爭,如電商、本地生活、社區團購、視頻、云計算等,不僅要與傳統的競爭對手如騰訊、美團、京東等抗衡,還要應對新興的挑戰者如拼多多、快手、字節跳動等。同時,阿里也面臨著更嚴格的監管和輿論壓力,如反壟斷調查、數據安全審查、社會責任評價等。這些因素都給阿里帶來了更大的不確定性和風險,也促使阿里進行更加靈活和精細的人力資源管理。
那么,被裁的員工又是怎樣的心路歷程呢?根據多個社交媒體上的爆料和評論,可以看出,阿里的裁員對于員工的影響是復雜和多元的。一些員工表示,他們對阿里的裁員并不感到意外,甚至有些釋然,因為他們認為阿里的裁員是合理的,補償也是良心的,而且他們在阿里的工作經歷也給他們帶來了很多收獲和成長,他們對阿里仍然有感情和敬意,也對自己的未來有信心。
例如,一位被裁的員工在脈脈上寫道:“還是很感謝福報廠的,卷是卷累歸累,但是在阿里工作這三年,我的人生開掛了,有房有車有老婆了,面對變化,我也有了擁抱的底氣了。”另一些員工則表示,他們對阿里的裁員感到不滿和失望,因為他們覺得阿里的裁員是不公平的,補償也是不足的,而且他們在阿里的工作經歷也給他們帶來了很多壓力和傷害,他們對阿里已經沒有感情和信任,也對自己的未來感到迷茫和擔憂。

例如,一位被裁的員工在脈脈上寫道:“阿里的裁員是滾動式的,小刀小刀動,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刀會砍到誰,留下來的人也人心惶惶無心干活。阿里的補償也是各種打折,你以為你拿到了N+3,其實你只拿到了N+1,還有各種稅收和社保的扣除。阿里的工作也是各種卷,你以為你在學習,在成長,其實你只是在消耗自己的身心健康,還要面對各種內卷和政治。阿里的文化也是各種虛偽,你以為你在為夢想奮斗,在為客戶創造價值,其實你只是在為老板賺錢,在為監管和輿論低頭。”
阿里的裁員事件,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討論,也暴露了互聯網行業的諸多問題和挑戰。阿里的裁員,不是一個孤立的個案,也不是一個終結的結果,而是一個持續的過程,也是一個開放的話題。阿里的裁員,既是一次危機,也是一次轉機。阿里的裁員,既是一次挑戰,也是一次機遇。
阿里的裁員,既是一次變革,也是一次創新。阿里的裁員,如何影響阿里自身,如何影響被裁員工,如何影響整個互聯網行業,還有待時間和實踐的檢驗和證明。但可以肯定的是,阿里的裁員,將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思考和啟示,也將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變化和可能。
【版權聲明】:以上內容源自互聯網,由出海club后臺編輯整理匯總,其目的在于收集傳播行業新聞資訊。出海club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為,請聯系網站管理員,本站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