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公司都設有?“首席運營官”(Chief Operating Officer,COO)一職,相信不少人都會有疑問,究竟這個職位跟首席執行官(Chief Executive Officer,CEO)有什么差別?又需要具備哪些職能呢?
一般來說,COO會被視為公司經營團隊中的?“二把手”、?“二當家”,等于是在管理階層中,僅次于CEO的第二順位。也因為這樣的特性,實際上是一個比較難定義職能的職位,整體來說,通常COO的角色定位會與CEO的個人作風有很大的關聯。
例如在某些企業中,COO的主要定位是要替補CEO的位置。因此,這兩個職位在志向、觀點以及對公司的展望中,應該要能夠保持一致,并且站在同一陣線。

《哈佛商業評論》就如此形容COO的職位:?如果問說“怎樣才是一個好的COO”,就類似問說“怎樣才是一個好的美國副總統?”。
首席運營官的7種定位
雖說COO的定位于CEO有很密切的關系,但依然可以歸類出幾大類型的?“副手”,下面是7種COO的主要定位。
1.執行者
首席運營官的職責之一是高層管理團隊執行策略。管理一家大型、跨國的產業不可能只靠CEO一人,基本上都需要?“兩只手”,在這種情況下,COO通常負責管理每季甚至每日的業務成績和成果。
因此,不論是在密集運營(如航空和汽車業)的企業,或是處在高度競爭和變動產業(如科技業)的公司,幾乎都會有COO的職位。
2.改革推動者
有些公司也會任命COO執行特定的重要戰略,例如企業轉型、重大組織變革或是擴張企業版圖等等。這個定位實際上跟?“執行者”有點像,只是任務的方向和目標會更加聚焦,通常也是協助一家公司翻轉的關鍵職位。
3.指導者
有些公司會邀請有經驗的COO來輔助、指導較年輕或是缺乏經驗的CEO(通常是公司創辦人)。這樣的COO通常是經驗豐富、有智慧、有人脈的產業資深人士,可以協助CEO發展公司業務。依照這樣的邏輯,隨著CEO的發展,通常這樣的角色就會卸下責任,或是組織會進行重組。
例如,戴爾計算機的創辦人邁克爾·戴爾(Michael Dell)就曾在1994年,聘請在摩托羅拉(Motorola)有多年工作經驗的莫特·托普夫(Mort Topfer)擔任COO,來協助當時年僅29歲的他發展事業。
4.公司的?“另一面”
有時候,企業會聘請COO作為?“陪襯”,補足CEO所欠缺的經驗、領導風格或是知識。
舉理來說,觀察家認為,比爾·蓋茨在微軟時期的COO喬恩·雪利(Jon Shirley)就扮演這樣的角色,他冷靜與謙和的風格,與比爾·蓋茨杰出、令人生畏的風格形成一種平衡。
5.合作伙伴
就如同許多球類運動有?“單打”、?“雙打”之分,有些領導者擅長與他人共事合作,有些產業也比較適合共同運營。不過這樣的運營模式,就非常考驗兩位共同領導者的合作與分工。
6.繼承人人選
在許多情況下,設立COO職位的主要原因就是替公司培育未來的CEO。由于COO的工作能夠了解到整個公司的運營狀況,包含業務、產業環境和員工,因此能夠更快上手。因此,從COO當上CEO的例子不在少數。
7.企業MVP
最后,有些公司會將COO職位當成留才的方式,以免具有接班潛力、優異的高管被對手挖角,有時這也會被視為制定高管接班時程的行為。
上述這7種定位并不互相沖突,有些COO可能會有超過一種以上的角色,最終還是取決于企業的管理策略以及愿景規劃。
由于COO與CEO之間有非常緊密的連結與分工,對CEO來說,也要給予COO溝通空間以及界線清楚的決定權。另外,也別忘了要給予更多的?“鎂光燈”,讓通常在幕后付出的COO能夠共享榮耀。
【版權聲明】:以上內容源自互聯網,由出海club后臺編輯整理匯總,其目的在于收集傳播行業新聞資訊。出海club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為,請聯系網站管理員,本站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