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跨太平洋航線市場走勢備受業界關注,從業者需要一系列數據和分析來了解運費波動情況和未來市場走勢。讓我們來看看Xeneta的數據如何解釋在需求創下新紀錄之際,現貨市場運價卻出現下降的現象。這對明年的合約季意味著什么?
運量創紀錄,運價卻下滑
今年8月,美國西海岸港口的集裝箱進口量是有記錄以來的第二高水平,僅次于2021年5月的疫情高峰期水平。雖然9月進口量比8月下降了3.4%,但仍是9月歷史新高,也是有記錄以來的月度箱量第六高。盡管美國西海岸港口的集裝箱進口量強勁,但Xeneta平臺的數據顯示,跨太平洋航線的現貨市場運價一直在下降,平均運價已從7月初的每FEU(Forty-foot Equivalent Unit,四十英尺標準箱單位)8023美元降至10月下旬的每FEU5401美元。
運力過剩成主因
造成破紀錄的貨運量和不斷下降的現貨市場運價這一看似矛盾的現象,根源在于承運人在跨太平洋航線上部署的運力。Xeneta的數據顯示,承運人在三季度部署的運力比二季度增加了19%,與2023年三季度相比增加了17%。
從現貨市場看,9月份的平均運價下降了10.4%,10月份進一步下降了6.4%。展望11月,即便考慮已宣布的停航次數,該航線的運力也幾乎沒有變化。除非承運人采取更果斷的行動,通過增加停航或直接取消旺季服務,平衡供需關系,否則短期市場運價將進一步承壓。
長短期運價價差縮小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跨太平洋航線中長期和短期合同運價之間的價差縮小。目前,每FEU的價差約為1000美元,與7月初的每FEU5500美元相比大幅下降,當時許多托運人經歷了爆艙。價差縮小是現貨市場下跌的結果,這似乎是合乎邏輯的。盡管情況如此,但要注意這是由于長期合同運價增長導致的。自2024年年中以來,該航線的平均長期合同運價翻了一番,約為每FEU4000美元。
全球背景下的波動
跨太平洋航線現貨市場的下跌需放在世界其他主要貿易航線的背景下審視。雖然跨太平洋航線現貨市場在9月和10月分別下降了10.4%和6.4%,但托運人每FEU支付的費用仍比4月高出約2100美元,漲幅達66%。然而,遠東到歐洲的去程航線運價幾乎已回落至4月份的水平。
不確定性中的決策
未來幾個月,美國進口商需要考慮很多因素,尤其是即將到來的美國大選和對中國進口商品征收新關稅的可能性。此外,1月份美國東海岸和墨西哥灣沿岸港口仍面臨罷工的潛在威脅,這對美國西海岸也會產生影響。
在此背景下,海運的首要考慮因素是何時簽署下一份長期合同。鑒于2025年開始的聯盟重組,將合同給哪家承運商,以及罷工、戰爭和關稅等如何影響企業戰略,這些都是托運人要考量的內容。
與此同時,是關注所有貿易通道,還是專注于運輸最重要物資的通道,與指數掛鉤的合約是否是運價波動時期控制風險的最佳選擇?越來越多的托運人開始思考這些問題。
這些問題沒有簡單的答案,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個體情況和供應鏈需求。也許問題從未如此艱難,但也從未有過如此多的數據來幫助找到正確的答案。
文章來源于互聯網:運量攀升、運價下跌,跨太平洋航線未來走勢引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