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運旺季的核心挑戰:為何 “艙位難搶、成本飆升”?
海運旺季通常集中在歐美圣誕季前(8-10 月)、中國春節前(1-2 月)、跨境電商大促期(如黑五、618) ,此時市場呈現 “三極分化” 特征:
需求端:外貿訂單、跨境電商貨量集中爆發,中小貨主與大客戶爭奪有限艙位,需求激增;
供給端:船公司為優化利潤,可能縮減部分航線運力(如停航、并班),或優先保障長期協議大客戶的艙位,中小貨主 “一艙難求”;
成本端:船公司加收旺季附加費(PSS)、燃油附加費(BAF),貨代加價轉售艙位,部分熱門航線(如中國至美西、中歐)運價較淡季上漲 50%-200%,且滯箱費、滯港費等隱性成本風險陡增。
因此,旺季搶艙位、控成本的核心邏輯是 **“提前鎖定資源 + 精準匹配需求 + 多元渠道布局”** ,而非臨時被動搶單。
二、搶艙位:從 “被動等待” 到 “主動鎖定” 的實戰策略
旺季艙位爭奪的關鍵在 “早布局、強綁定、多備選”,需在旺季來臨前 3-6 個月啟動準備,核心動作覆蓋以下三方面:
1. 提前鎖定艙位:把 “不確定” 變為 “確定”
簽訂長期艙位協議(Long-Term Contract, LTC)這是大客戶搶艙位的核心手段,中小貨主也可聯合同行 “拼單簽約”。與船公司或一級貨代簽訂 LTC,需明確:
鎖定航線、艙位數量(如 “上海至洛杉磯,每月 3 個 40HC 柜”)、有效期(覆蓋整個旺季);
約定運價上限(如 “旺季運價不超過 USD3000/40HC”)、艙位保障條款(如 “船公司需優先滿足協議艙位,不可隨意砍艙”);
支付少量保證金(通常為總運費的 5%-10%),旺季結束后可沖抵運費或退還。
優勢:避免旺季臨時訂艙無位,且運價遠低于現貨價(通常低 20%-30%)。
搶占 “包艙 / 包板” 資源若無法與船公司直接簽約,可委托有實力的一級貨代鎖定 “包艙資源”—— 貨代向船公司批量采購艙位后,拆分賣給貨主。需注意:
選擇 “實控包艙” 的貨代(而非 “轉手倒賣” 的黃牛貨代),要求提供船公司出具的包艙確認函;
提前 1-2 個月支付定金(通常 30%)鎖定艙位,明確 “未拿到艙位全額退定金” 的條款,避免被騙。
精準預判貨量,提前 7-15 天訂艙旺季訂艙絕不能 “臨渴掘井”,需根據訂單周期預判貨量:
外貿訂單:按 “生產周期 + 運輸周期” 倒推,如 “9 月交貨的訂單,7 月確認生產,8 月初訂艙”;
跨境電商貨量:參考上一年旺季銷量,預留 20% 的冗余貨量訂艙(避免爆單后無艙可補);
規則:熱門航線(如美西、歐洲基本港)需提前 15 天訂艙,偏港(如美國休斯頓、歐洲鹿特丹)需提前 20 天,且訂艙時同步提交完整資料(發票、裝箱單、HS 編碼),加速船公司審核。
2. 綁定優質伙伴:讓 “專業力量” 助力搶艙
選擇 “船公司一級代理” 而非 “多級貨代”一級貨代直接對接船公司,擁有一手艙位資源和優先訂艙權,旺季時能更快拿到艙位,且加價幅度遠低于二級、三級貨代。判斷標準:
查看貨代的 “NVOCC(無船承運人)資質證書”“船公司授權代理證明”;
詢問其與目標航線船公司的合作深度(如 “是否為中遠海運美線核心代理”)。
建立 “1 主 2 備” 的貨代矩陣旺季依賴單一貨代風險極高(如貨代自身艙位不足、操作失誤),需布局 “主貨代 + 2 家備用貨代”:
主貨代:負責 80% 的常規貨量,以長期合作為主,保障穩定性;
備用貨代:選擇不同優勢航線的貨代(如 A 貨代擅長美線、B 貨代擅長歐線),當主貨代無艙時,立即啟動備用渠道補訂。
技巧:與貨代約定 “優先響應機制”,旺季時要求貨代每 4 小時反饋一次訂艙進度,避免信息滯后。
3. 靈活調整運輸方案:避開 “硬碰硬” 的艙位爭奪
“整箱轉拼箱” 或 “拼箱轉整箱” 的靈活切換
若整箱艙位售罄,少量貨量(如 10-20 立方米)可轉為拼箱(LCL)—— 拼箱艙位相對充足,且能快速出運,缺點是成本略高、貨損風險稍增;
若多個小訂單貨量接近整箱(如 25-30 立方米),可合并為一個整箱訂艙,既節省成本,又比拼箱更容易拿到艙位。
調整起運港 / 目的港,繞開擁堵節點旺季熱門港口(如上海港、深圳鹽田港)艙位緊張、擁堵嚴重,可選擇 “備選港口”:
起運港:如上海港無位,可改走寧波港、連云港(需核算內陸運輸額外成本,通常比搶不到艙位的損失低);
目的港:如洛杉磯港擁堵,可改走長灘港(LGB)、奧克蘭港(OAK),或歐洲漢堡港改走鹿特丹港,后續通過內陸派送轉運至最終目的地。
“海運 + 短途空運” 的混合運輸對時效極敏感的貨物(如圣誕禮品、大促補貨),可采用 “核心貨量走海運(提前訂艙)、緊急補貨走空運” 的模式:
海運承擔 80% 的基礎貨量,提前鎖定艙位;
預留 20% 的貨量,若海運延遲,通過空運緊急補倉,平衡時效與成本(空運成本雖高,但可避免缺貨導致的銷售損失)。
三、控成本:從 “被動加價” 到 “主動節流” 的實戰策略
旺季成本控制的核心是 “鎖定基礎運價 + 削減隱性成本 + 優化貨量結構”,既要守住 “明線成本”(運費),也要堵住 “暗線漏洞”(附加費、超期費)。
1. 鎖定基礎運價:避免 “運價坐火箭”
利用 LTC 或包艙鎖定運價基準如前所述,長期協議或包艙的運價是旺季最穩定的成本錨點,需在協議中明確 “所有附加費(如 BAF、PSS)的上限”,避免船公司以 “附加費暴漲” 為由變相漲價。例如:約定 “BAF 按當月國際油價浮動,但最高不超過 USD500 / 柜”。
精準對比 “總費用” 而非 “單一運價”旺季貨代報價常 “拆分費用”(如報低價運費,但加收高額 “訂艙費”“操作費”),需要求貨代提供 “全費用報價單”,包含:
基礎運費、燃油附加費(BAF)、旺季附加費(PSS)、碼頭操作費(THC)、文件費等所有明細;
對比時計算 “每立方米總成本”(總費用 ÷ 貨物體積),而非單一運費,避免掉入 “低價陷阱”。
2. 削減隱性成本:堵住 “看不見的漏洞”
嚴控滯箱費、滯港費:旺季最易失控的成本旺季港口擁堵、清關延遲,超期費可能占到總費用的 10%-20%,需提前防控:
提前申請免費期延長:向船公司申請滯箱費免費期從 7 天延長至 14 天,向碼頭申請滯港費免費期從 3 天延長至 7 天(憑長期合作證明或 LTC 協議更容易獲批);
加速清關與提貨:到港前 7 天把清關資料傳給目的港報關行,啟動 “預清關”;清關完成后 24 小時內提貨,避免貨物在碼頭堆存超期;
異常處理:若清關受阻,立即申請 “擔保提貨”(繳納保證金提離貨物至監管倉庫),停止產生滯港費,后續再處理清關問題。
優化貨物包裝與裝載:減少 “無效成本”旺季集裝箱資源緊張,“裝載效率低” 意味著需要更多柜子,直接增加成本,可通過以下方式優化:
壓縮包裝體積:如羽絨服、棉被等輕泡貨,采用真空壓縮包裝,體積可減少 50%,原本需 2 個 40HC 柜的貨量,壓縮后 1 個即可裝下;
專業裝載規劃:委托有經驗的裝柜團隊,按 “重不壓輕、大不壓小、空隙填實” 原則裝載,避免浪費空間(如 20 尺柜實際裝載量從 30 立方米提升至 32 立方米,單位體積成本下降 6%);
避免超重:提前核算貨物重量,20 尺柜不超過 22 噸、40HC 柜不超過 26 噸,避免因超重被船公司加收 “超重費”(通常 USD100-500 / 柜)。
3. 優化貨量與付款:從 “結構” 上降成本
合并小訂單,湊整箱運輸旺季拼箱成本通常比整箱高 30%-50%,若有多個發往同一目的港的小訂單(如 5 立方米、8 立方米),可合并為一個整箱(30 立方米以上),既能降低單位體積運費,又能提高訂艙成功率。
選擇 “非高峰時段” 出貨,錯峰降成本旺季內部也有 “小淡季”,可調整出貨時間:
歐美旺季:避開 9 月中旬 – 10 月中旬的 “峰值期”,提前至 8 月或延后至 11 月初(需與買方協商交貨期),此時運價可能下降 15%-20%;
春節前旺季:避開 1 月下旬的 “搶艙高峰”,提前至 1 月上旬出貨,艙位更充足,附加費更低。
利用 “外匯工具” 對沖匯率成本海運費用通常以美元結算,旺季若人民幣對美元貶值,會導致實際支付的人民幣成本增加。可通過銀行辦理 “遠期結售匯”:
提前與銀行約定 “未來 3 個月按固定匯率兌換美元”(如約定匯率 7.0),即使旺季匯率漲到 7.3,仍按 7.0 結算,鎖定匯率成本。
四、旺季實戰避坑提醒
警惕 “虛假訂艙”:旺季部分黃牛貨代謊稱 “有艙位”,收取定金后失聯,或實際未拿到艙位導致貨物滯留。應對:要求貨代提供船公司出具的《入貨通知》(S/O)作為艙位確認憑證,無 S/O 絕不支付大額款項。
拒絕 “口頭承諾”:所有艙位、運價、免費期延長等約定,均需寫入書面合同(如訂艙協議、LTC 協議),注明違約責任(如 “未拿到艙位,貨代賠償總運費的 10%”),避免扯皮。
實時跟蹤貨物動態:通過船公司官網、貨代系統跟蹤艙位確認進度、船舶動態,若發現艙位被砍(船公司臨時取消訂艙),立即啟動備用貨代補訂,避免延誤。
以上便是本期百運網為您分享的全部內容,若您還有任何國際物流方面的服務需求,請咨詢百運網專業的國際物流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