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歐洲議會以619票贊成、26票反對和46票棄權的壓倒性票數通過了一項提案,決定取消150歐元免稅政策,并開征增值稅。這一變革致使依靠“小額免稅”起家的電商,被迫重寫出海劇本。

歐盟委員會數據顯示,2024年歐盟進口150歐元以下的包裹總量達46億件,相比2023年增長一倍,其中91%來自中國,平均每日約有1200萬個小額包裹借免稅優惠進入歐盟市場,給海關監管帶來極大壓力。部分跨境電商賣家通過分包等手段避稅,造成稅收漏洞。基于此,歐盟果斷出手改革。

長久以來,歐盟實行價值150歐元以下進口商品免稅的政策,旨在簡化海關流程、促進小額貿易。但如今這一政策面臨調整,大量低價值商品的涌入,不僅給海關監管帶來沉重負擔,還引發了諸多問題。據歐盟委員會數據,2023年因免稅政策導致增值稅損失達74億歐元。
新政策規定,直郵至消費者家中的小額包裹,每件征收2歐元統一費用;先運至歐盟境內倉庫儲存的包裹,則按每件0.5歐元收費。

取消150歐元以下包裹的關稅豁免,自2028年3月1日起,平臺需代替歐盟消費者承擔貨物進口時的關稅和增值稅繳納責任,增值稅和關稅在平臺收到貨款時即需繳納,并計入銷售價格。進口一站式服務中心(IOSS)的150歐元門檻也將取消,允許更高價值商品申報。
這一政策調整,對中國賣家而言,成本增加首當其沖。原本享受免稅優惠的商品,如今需繳納增值稅與額外費用,利潤空間被壓縮。若將增加的成本轉嫁到商品價格上,商品在歐盟市場的價格競爭力會被削弱,可能導致銷量下滑;若自行消化成本,利潤又會受損。
物流配送方面,新規實施后,海關申報與查驗流程將更加繁瑣,貨物通關時間可能延長,物流時效難以保證,消費者收貨時間推遲,進而影響消費者購物體驗,增加賣家因物流問題產生的售后糾紛。
歐盟強化監管后,低價值包裹查驗率從原5%提升至15% – 20%,清關時效從1 – 2天延長至3 – 5天,物流延誤可能導致買家退貨率上升10% – 15%。

在合規運營層面,賣家需重新審視稅務規劃,確保準確計算并繳納增值稅,及時了解歐盟各國具體稅收政策差異,按要求進行申報。
同時,要配合平臺完成相關稅務信息的對接與操作,避免因不合規面臨罰款等處罰。IOSS/OSS系統需按成員國分別匯總數據,若賣家同時在德國、法國銷售,需分別匹配兩國稅率(如德國19%、法國20%),申報錯誤可能面臨20% – 40%的罰款。
面對政策調整,中國賣家可嘗試優化供應鏈,與供應商協商降低采購成本,從源頭緩解成本壓力。
提升產品附加值,通過創新設計、提升品質,讓消費者愿意為產品支付更高價格。
合理布局歐洲海外倉,雖然使用海外倉需支付倉儲費等費用,但可享受較低的包裹處理費,還能加快配送速度,提升消費者滿意度。
從行業發展看,歐盟此次取消小額免稅政策,是跨境電商行業規范發展的必然趨勢。隨著全球各國對跨境電商監管的加強,行業將告別過去依賴低價與稅收優惠的粗放式增長模式,邁向注重產品品質、服務質量與合規運營的精細化發展階段。
中國賣家唯有積極適應政策變化,不斷提升自身競爭力,才能在歐盟市場站穩腳跟,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