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業可通過以下多種方式利用跨境電商推動自身發展:
加強品牌建設
樹立品牌意識:明確品牌定位和價值,從產品質量、設計、包裝、服務等方面塑造獨特的品牌形象,如華為、小米等品牌,以高品質和創新設計在全球市場獲得認可。
講述品牌故事:通過各種渠道向海外消費者傳達品牌的歷史、文化和價值觀,增強品牌的親和力和吸引力,如老字號品牌可講述其傳承百年的工藝和文化內涵。
進行品牌推廣:利用跨境電商平臺的廣告投放、社交媒體營銷、網紅合作等手段,提高品牌知名度和曝光度,例如安踏等運動品牌通過與國際知名運動員合作,提升品牌在海外的影響力。
提升產品創新能力
加大研發投入:建立研發中心,引進先進技術和人才,根據市場需求和趨勢,不斷推出新產品、新功能、新款式,如家電企業研發智能家電產品,滿足消費者對智能化生活的需求。
開展產學研合作: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共同開展技術研發和創新項目,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如一些制造業企業與高校合作研發新材料,應用于產品生產,提升產品性能。
收集用戶反饋:通過跨境電商平臺的用戶評價、問卷調查等方式,及時了解海外消費者的需求和意見,對產品進行優化和改進,以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
優化供應鏈管理
實現數字化升級:利用信息技術,如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對供應鏈進行數字化改造,實現采購、生產、倉儲、物流等環節的信息共享和協同運作,提高供應鏈的效率和透明度,如通過物聯網技術實時監控生產設備的運行狀態,提前預測和預防故障。
發展柔性供應鏈:根據市場需求的變化,快速調整生產計劃和產品配置,實現小批量、多批次生產,滿足消費者個性化、多樣化的需求,如服裝企業采用柔性供應鏈,能夠快速響應時尚潮流的變化,推出個性化的服裝款式。
加強供應商合作:與優質供應商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共同優化采購成本、質量控制和交貨期,確保原材料的穩定供應和產品質量,如汽車制造企業與零部件供應商深度合作,共同研發和生產高性能的零部件。
培養和引進專業人才
加強內部培訓:針對跨境電商的業務需求,為員工提供市場營銷、國際貿易、電子商務、外語等方面的培訓課程,提高員工的專業素質和業務能力,如開展跨境電商運營實戰培訓,讓員工熟悉平臺操作和推廣技巧。
吸引外部人才:制定優惠政策,吸引具有跨境電商經驗、國際市場營銷、品牌策劃等專業人才加入企業,充實企業的人才隊伍,如提供高薪、住房補貼等福利待遇,吸引優秀人才。
加強校企合作:與高校建立合作關系,開設跨境電商相關專業和課程,共同培養適應跨境電商發展的復合型人才,為企業提供人才儲備,如企業與高校合作建立實習基地,讓學生在實踐中積累經驗,畢業后直接進入企業工作。
拓展國際市場渠道
利用跨境電商平臺:選擇知名的跨境電商平臺,如亞馬遜、阿里巴巴國際站、速賣通等,開設店鋪,展示和銷售產品,借助平臺的流量和資源,快速拓展國際市場,如許多中小制造企業通過速賣通平臺將產品銷往全球各地1.
建設獨立站:建立自己的品牌獨立站,掌握品牌推廣和用戶數據的自主權,提升品牌形象和用戶體驗,通過搜索引擎優化、社交媒體營銷等方式吸引流量,實現自主營銷和銷售,如 anker 等品牌通過獨立站在海外市場樹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獲得了較高的用戶忠誠度。
參加國際展會:積極參加國際知名的行業展會,如漢諾威工業展、廣交會等,展示企業的產品和技術實力,與海外客戶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和洽談,開拓新的市場渠道,建立合作關系,如一些機械制造企業通過參加國際展會,與國外采購商達成合作意向,拓展了海外市場份額。
關注政策支持與合規經營
關注政策動態:及時了解國家和地方政府出臺的跨境電商相關政策,如稅收優惠、財政補貼、通關便利化等,充分利用政策紅利,降低企業運營成本,如一些地區對跨境電商企業的出口退稅政策,可有效減輕企業負擔。
確保合規運營:熟悉并遵守目標市場的法律法規、質量標準、知識產權保護等要求,確保企業的經營活動合法合規,避免因違規行為導致的法律風險和經濟損失,如在歐盟市場銷售產品,需符合歐盟的相關環保、安全等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