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評估人民幣國際化的時候,要意識到現在的國際環境、市場環境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這些變化可以給下一步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提供新的思考和探索。”香港交易所董事總經理、首席經濟學家,北京大學匯豐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巴曙松在近期舉辦的2024年中國與全球經濟論壇上發言時表示,在依靠貿易計價結算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基礎上,還需要重點完善后續的配套投資工具。
近年來,人民幣國際化取得了顯著進展,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比重也有所提高。自2016年人民幣正式加入特別提款權(SDR)以來,人民幣在SDR的權重從最初的10.92%上升至12.28%。這一變化體現了人民幣在國際貿易、外匯儲備、全球外匯交易、投融資中的使用更加廣泛,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加快。當下,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發生了顯著變化,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加速重構,這對人民幣國際化將產生非常深遠的影響。例如,有的經濟體因為種種原因不能獲得國際貨幣的支付、投資使用的渠道,因此人民幣使用的比例大大提升。
“通過相關指標測算可以看到,人民幣正在事實上承擔一些中亞國家、東南亞國家的貨幣錨功能。” 巴曙松說,這是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很重要的有利條件。
他觀察發現,在貿易結算領域,使用人民幣結算的增長非常迅猛。中國在貨物貿易跨境結算中使用人民幣結算的占比已經超過30%。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用人民幣計價結算也保持百分之十幾、二十幾乃至三十幾的增長。但是在投資領域和外匯儲備中,人民幣的使用反而是下降的。這與中國的GDP、國際貿易影響力是不匹配的。
他認為,在貿易計價領域,人們拿到人民幣之后還會兌換成其他國際貨幣,因此僅僅靠貿易計價結算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是不夠的,還需要重點完善后續的配套投資。例如,在人民幣成為貨幣錨的地區,可以完善人民幣交易結算的配套工具,并且重點推出一些以人民幣計價的可供投資的產品。
“對人民幣國際化,可以從宏觀、國家、市場、投資者等不同層面進行解讀。對投資者來說,愿意持有人民幣計價資產的主要原因是使用起來方便、交易起來順暢、持有成本低、使用渠道多。如果投資者持有人民幣不能抵押、不能回購等,只能一直持有到期,這樣人民幣對投資者的吸引力就會有所減弱。”巴曙松說,香港特區政府在推動完善人民幣投資工具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因此,可以將東南亞、中東等地的人民幣吸引到香港。
近期中央推出一系列惠港政策,例如在今年4月,中國證監會明確推出放寬滬深港通下股票ETF合資格產品范圍、將REITs納入滬深港通、支持人民幣股票交易柜臺納入港股通、優化基金互認安排和支持內地行業龍頭企業赴香港上市等五項措施,這為在香港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機遇。這些措施把內地的人民幣交易的工具衍生到海外市場,讓海外投資者便于使用,為在新的國際環境下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有利條件。
“人民幣到了香港,就是按照國際規則運轉的人民幣,是國際化的人民幣,離岸人民幣在香港市場形成一個多元化的投資的生態,和在岸市場形成互動。這有可能成為下一步中國人民幣國際化非常重要的探索推進方式。”巴曙松說。
文章來源于互聯網:不斷完善配套投資工具 穩慎扎實推進人民幣國際化